下午三点,CBD写字楼的格子间里,小李趁着摸鱼打开了“电子木鱼”APP,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,清脆的“笃”声从耳机里传来。她的功德值已经攒到了8000,兑换了一份山区儿童的营养餐,“既解压又积德,比刷短视频强。”手机壳上贴着灵隐寺的十八籽贴纸,是上周闺蜜代请的。
隔壁工位的小张正对着手机拜“虚拟灵隐寺”。VR画面里,大雄宝殿的香炉冒着青烟,他用手指滑动屏幕,给佛像献上虚拟花篮,嘴里念叨着“保佑项目顺利上线”。这个APP是他在小红书刷到的,下载量已经破了百万,“不用排队,随时能拜,社恐福音。”他展示着自己的虚拟功德箱,里面全是同事们的“云捐赠”。
茶水间里,几个年轻人围着聊“本命年装备”。刚入职的实习生掏出七星袜,袜底绣着“踩小人”的图案:“我跑了三家批发城才买到,含棉量80%呢。”旁边的女生晃了晃手腕上的三合手链:“朱砂的,小红书说能辟邪,搭配红绳更灵。”她们的聊天记录里,全是“雍和宫攻略”“AI解签链接”,连外卖备注都写着“多放香菜,讨个好彩头”。
下班前,小李收到了APP推送的“每日签文”:“努力自有回报,急躁无益。”她截图发了朋友圈,配文“今日份心灵鸡汤”。楼下的便利店,小张买了瓶“事事如意”的柿子味饮料,拧开瓶盖时笑了:“不管灵不灵,求个心理锚点总没错。”晚高峰的车流里,他们手腕上的手串、手机里的木鱼声,成了这届年轻人对抗焦虑的秘密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