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阜孔庙,公祭日的仪式与烟火

9月28日清晨的曲阜明故城,九声钟响撞碎了薄雾。64名佾舞演员手持雉尾羽站在城门下,青色衣袍随着微风轻晃,身后的灯笼队排成两列,红光映在斑驳的城砖上。城门缓缓开启时,来自韩国的金教授正整理着西装领口,他手里攥着一本《论语》,扉页上写着“第四次来祭孔”。

孔庙的石板路被踩得光滑,古柏的枝叶间漏下细碎的阳光。“快看,八佾舞开始了!”人群里有人低声惊呼。大成殿前的月台两侧,舞生左手持籥、右手挥羽,舞步整齐划一,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上。260名歌生的无伴奏合唱飘过来,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的歌声裹着秋风,落在每个嘉宾的耳边。金教授跟着节奏点头,手指在《论语》的字句上轻轻敲击。

献花篮环节,嘉宾们依次走上月台,花篮缎带上的“仁礼天下”四个字格外醒目。司仪的声音响起:“一鞠躬,再鞠躬,三鞠躬”,话音未落,全场的身影都齐齐弯下。站在后排的小学生们穿着校服,背着手跟着鞠躬,鼻尖冻得发红也不肯动。仪式结束后,书法老师在丹陛旁摆开长桌,铺好宣纸,中外学生围着写“学而时习之”,墨香混着桂花香,飘出很远。

中午的孔庙东华门,卖煎饼的摊贩支起了摊子。刚看完仪式的游客蹲在路边啃煎饼,手里还攥着刚买的《论语》书签。穿汉服的姑娘拿着相机拍碑林,镜头里的《乙瑛碑》字迹模糊,却在阳光里透着温润。一位老爷爷带着孙子摸“状元槐”,念叨着“沾沾文气”,孙子仰着头问:“孔子爷爷真的什么都知道吗?”老爷爷笑着摇头:“他知道你好好读书,就有出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