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舍茶馆里的京味时光

前门大街的“大碗茶”幌子在风里飘着,黄底黑字格外醒目。刚走进老舍茶馆,就听见茶倌的吆喝:“来客了,里面请!”蓝马褂的茶倌肩上搭着毛巾,端着长嘴茶壶穿过人群,壶嘴一扬,沸水精准地注入盖碗,溅起的水花刚好落在碗沿。

大厅里的八仙桌坐得满满当当,靠窗的位置坐着两位老街坊,面前摆着茉莉花茶,碟子里是崩豆和瓜子。“还记得不,早年校场口的茶馆,凉棚下全是长板凳。”张大爷呷了口茶,茶盖刮过碗边发出轻响,“那时候喝‘高碎’才两分钱,能坐一下午。”李大爷点头,手指敲着桌面:“现在是精致了,可这茶味儿还没变。”

二楼的四合茶院里,古筝声慢悠悠地飘着。穿蓝布裙的服务员端来爆肚和驴打滚,轻声介绍:“这是老北京的小吃,配着茉莉龙珠正好。”来自上海的游客拿起筷子,咬了一口驴打滚,糯米的黏糯混着豆沙的甜,眼睛亮了起来:“难怪说京味都在茶馆里。”回廊上的浮雕画里,老北京的市井百态栩栩如生,剃头的、拉车的、说书的,仿佛都在画里活着。

三楼的艺苑里,京韵大鼓刚开唱。台下的观众端着盖碗茶,跟着节奏打拍子。茶倌穿梭其间添水,壶嘴在灯光下划出弧线。散场时,一位老奶奶摸着老舍先生的铜像叹气:“以前听书要抢座,现在倒是宽敞了,可还是老样子舒坦。”茶倌听见了,笑着递上一杯热茶:“您常来,茶永远给您留着。”